《歧路批评》获得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稿酬资助
虎年伊始,《歧路批评》获得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资助,基金会将代为支付2022年度评论版块投稿与特稿版块约稿作者的稿酬。这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常规项目资助之外的一次资助,旨在支持青年批评家的成长,也是《歧路批评》获得的第一笔公共资助。我们衷心感谢基金会的信任和支持。借这个契机,我们也想宣布新的稿酬标准(税前):
[评论]版块投稿稿酬:
950元/篇(2000字左右)
[特稿]版块约稿稿酬:
1500元/篇 (字数不限)
版块介绍
[特稿]由编辑部共同选题策划,以中长篇文章和对谈为主要形式,深入讨论具体议题。这个版块将会围绕多个主题展开,不定期地持续更新内容。
[评论]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之前的[艺术批评],但在范围、篇幅和征稿方式上有了变化。[评论]关注正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当代艺术事件,鼓励写作者围绕它们展开讨论。评论文章的推荐篇幅在1000至2000字之间,评论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展览、事件、现象、出版物等。我们优先关注发生在盈利性画廊和企业投资建设的美术馆之外的艺术事件。
[我睡着时写的]强调去学术化,希望催化更多以感受和情绪为中心的关于艺术的写作,跳出理论和理性的限制。关于这个版块的详细介绍可以在我们先前发布的征稿启事里看到。
[信笺]是所有版块中最自由的一个。它会收集、发表来自读者的任何回应。不论是日常生活中潦草写下的一两句展览观后感,或是深思熟虑之后对某件作品的评价,甚至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的只言片语,我们都期待你的分享。[信笺]将根据来信的篇幅以单篇或合集的方式进行推送。如果你不希望我们公开展示你的来信,请在邮件中注明。
[资讯分享]会不定期发布编辑部精选的艺术讯息,例如新闻、展讯、艺术刊物介绍、国内外驻留机会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资源的共享为大家提供更多灵活探索、主动搜寻信息的可能性。
投稿指南
《歧路批评》的所有版块都接受投稿,投稿前请先熟悉不同版块的定位以及征稿要求。除了已经基本完成的稿件,我们也欢迎你向我们发送具体的写作方案。
投稿时请在邮件标题注明“投稿”以及版块名称,文稿请以附件形式添加。如果你发送的是写作方案,请试着用简短的文字说服我们接受你的提议。如果你想为[资讯分享]版块提供信息,请在邮件标题注明[资讯],我们会将收到的信息作为[资讯分享]的参考。
我们要求写作者自行解决稿件中涉及的图片的使用授权问题。请在投稿邮件中说明图片的来源以及获取方式。
编辑部会在收到稿件后的1-3个工作日内回复邮件。请勿一稿多投。
如果有其他疑问,请通过上面的邮箱联系我们。
我睡着时写的
2021.5.1
[我睡着时写的]希望从它不着调的名字开始,鼓励写作者抛弃理论框架、学术知识和生僻词汇,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作品带来的主观感受与情绪上。
当下有关艺术的写作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复杂的理论框架和高深莫测的哲学。《歧路批评》创办以来,我们收到和发布的文章动用了上下五千年的各式理论和哲思对艺术展开了抽丝拨茧的分析。欣赏之余,我们也在不停地思考:我们是否必须通过这些晦涩的“分析”才能感知和思考艺术?
对你我来说,略慌张地在脑中搜寻理论和史识来理解眼前的艺术品不是陌生的经历。这样的慌张似乎在暗示,由于过度依赖学术化、理论化的艺术分析,我们逐渐丧失了许多其它的感知方式。同时,很多艺术写作都因为看似缺乏理论深度和哲学高度被边缘化。感受、情绪、幻想——那些学术语言无法阐述的体验似乎就被排除在了“标准”的艺术批评范畴之外。艺术批评被一种枯燥干瘪、高度封闭且精英化的语言独裁,只有特定的人能够掌握它,也只有特定的人想要阅读它。
[我睡着时写的]希望关于艺术的文字是一种捕捉、烘焙和发酵由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受与冲击的通识语言。除了学者和学生,我们还想听到诗人,幼儿园老师,警察,贝斯手,和路上的行人谈论艺术。
[我睡着时写的]欢迎任何形式和风格的艺术批评。我们推荐800-1500字的篇幅,但我们也暗自期待你发来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或者七言绝句。我们关注当下在中国大陆出现的艺术实践,与公开征稿的范围一样,[我睡着时写的]的评论对象不包括在盈利性画廊以及由企业出资建立的民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本栏目征稿长期有效。投稿邮箱:qilucriticism@163.com
如果你有关于投稿的疑问和想法,或是有信息要与我们分享,欢迎通过邮件联络。我们的邮箱是qilucriticism@163.com。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