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漠娜

泥土,邻居和技术幻想:谈“勇敢者的阳台”


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常常借技术权力制造出一种特定的话语壁垒,像高手对决的加密对话,高妙的技术语法和互动策略居高临下地冲击着观众的感官神经。我调整成一如既往的谦恭态度,猫着腰走进“勇敢者的阳台”的展厅,准备去接受一场强势的科技教育。由于“解释权”已经主动存放在门口了,我一定是要先看展览前言的。策展人在第一句赫然坦白展览灵感来自“姥姥家的阳台”,猝不及防地拱手送上了一份亲切。


阳台是室内空间的延伸,是生活与自然的接壤之地,也是人们可以广泛共情的生活现场。展览从“阳台”切入,展现出表达和沟通的诚意。“勇敢者的阳台”构想通过多样技术自主打造的“未来阳台”景观,人类生活智慧在这里迸发,无差别地受到尊重并投入实验。通过承袭祖辈的经验、个人的生活技术、团体的发明创造,人们热忱地尝试着与自然的原始合作,在“阳台”谱成生命向外延展的集体劳动图景。阳台是分散的个体生态系统,热气腾腾的生活策略和理想蓝图在这里被不断制造出来……而“勇敢者”作为未来阳台方案的选拔标准,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也是一种开放的修辞。勇敢作为古老的品质,商周时期就被书写在甲骨上。“敢”字描绘手握猎叉刺向野猪(豕)的惊魂狩猎场面,先人谓之为勇敢。[1]展览中,“勇敢”再次被作为“标准”提及和珍视,像一种浪漫的人类传承,回应着那块遥远的甲骨。


展览没有铺天盖地的“虎扑”式硬核炫技,解决问题的策略、效率和成果变得没那么重要。“勇敢者的阳台”尝试展望借助技术实现的未来,同时并不盲目以“科技”为终极信仰——在未来阳台上,人、自然与技术和谐耕织,共赴生存挑战。


“勇敢者的阳台”从科技与生态的四种互动关系进行分类(营养转换者、材料制造者、花园种植者和仰望星空者),展示勇敢者们对于阳台的构想。而笔者愿按照“勇敢者”的技术阶层将其重新归类——这份“勇敢者名单”包括了依循科技理论的精英研究者、借助技术工具编创浪漫的技术平民以及应用生活智慧因地制宜的平民技术者。展览中,缔造未来的技术开放了它的权威:科技精英的“阳台”被肯定,平民智力建造的“阳台”也受到平等认同。

基因组美食中心,《“复活”晚宴》,2018(进行中),混合媒介,展览现场

以机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的技术精英派展示了基于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严肃研究和谨慎幻想。《“复活”晚宴》是来自艺术家组合“基因组美食中心”的一套复活灭绝物种的晚餐食谱。在脚手架搭建成的恶托邦餐厅里,优雅的长条餐桌上盛放着未来美食幻想,我却几乎能闻到福尔马林的药水味。“基因组美食中心”擅于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科学家、厨师及农民合作,通过制造跨越尺度的食物来“想象一个更为公正、生物多样化和美丽的食物系统”。[2]这顿宴席也毫不掩饰地把关于食物的争议拍在桌面上:一只等比例还原的毛里求斯渡渡鸟乖巧地立在餐桌上。技术的革新和扩张,伴随着生物伦理与道德问题变得焦灼而严峻。作品旁边并置着奥地利LIVIN Farms的面包虫养殖工具套装,演示着黄粉虫如何作为永动机将食物残渣转化为蛋白质和肥料(《面包虫农场》)。技术科幻展现出精确考究的问题意识和效率尺度,却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道德和伦理的种种漏洞,显出冷血的科技理性。

基因组美食中心,《“复活”晚宴》,2018(项目仍进行中),混合媒介,细节,作者摄

陈小文教授说,“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科技,但是,所有人都拥有肉身”。[3]展览保留了具身体验的温度和人类感性,以一种柔和的方式畅想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附行》提出一种生命与技术、工业与自然之间“动态共生”的关系策略。一分半钟的影像与装置配合,记叙着植物如何在人类文明缝隙中建立配适的生存机制。展览现场的植物在各类人造材料划定的人类领地上长斑蔓延,它们的生长策略展现出友好的合作姿态,创造出共融的混生系统,悄然弥合了生态与工业的二元抗争。展览也提出人类主体之外的视角,展示了艺术家梁绍基从“蚕”的生物哲学观出发展开的创作。策展人侯瀚如曾描述梁的艺术实践强调自然本质的变化和不可预知,从而探求人与自然关系里的终极和谐。[4]艺术家邱宇的影像装置《将去何处》依托卫星科技和信息处理工程,从一粒尘埃的视角呈现它的实时地球游记。以上几位(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他(她)们使用技术工具写出诗意的未来科幻,同时没有反被工具使用——在编创中走失成面目僵硬的唯技术论者。他们秉持着实事求是的“边界诚实[5]”,承认自己只是“技术平民”,自动放弃提出严肃的未来解决方案。他们创造出一些浪漫的技术叙事,畅想着科技与自然、机器与生命在“阳台”融洽共处的可能。

宫一宁、孙艾佳,《附行》,2022,装置、数字影像,1分30秒

还有一些“未来阳台”的技术幻想完全脱胎于当地的“泥土”。朱莉亚•沃森(Julia Watson)在《激进原住民主义的LO–TEK设计(LO-TEK Design by Radical Indigenism)》中指出,很多人视原住民族群为“原始部落”,但原住民与自然世界建立共生秩序的方式实则值得借鉴。[6]沃森强调了部落“平民技术者”基于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的智慧。他们多样化的生存方案天然野生,创意十足,同时又强力有效地解决了针对性的本土问题,挑战着高度专制的同质技术神话。展览中展示了印度东北部卡西山的“活根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祖尼人建造的“华夫花园”、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鱼稻共生农业”三个研究案例。乌克兰艺术家达莎•察彭科的《植物皮草》采用农业轮作的方式在服饰上种植可食用的应季微型蔬菜,创造和探索未来的生物时尚。这些基于本土哲学和当地智慧发展出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彰显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社区共创项目》,2022(发起人:邢丹 ;装置设计:沙靖海 ;摄影师:陈锐;统筹:闫建云;社区共创人:南湖渠社区居民,后沙峪社区居民,网络内容创造者;观赏草植物支持: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
邱宇,《接驳之地》,2022,影像,多通道音频

展览中也提名和表彰了具体的“勇敢者”们。实际上,平民技术者创造的民间科学在中国是有历史基础的。延安时期的“科学大众化”与“自然科学运动”鼓励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工人、农民登上技术革新的舞台,此时,集体智慧的价值就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7]而其后,“民间科学”开始在褒贬不一的认识跌宕中起起伏伏。“勇敢者的阳台”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将民间智慧纳入展览的讨论:展览联合了北京几处社区,一同完成了现场的“阳台”景观装置。社区共创也进一步延续到社交媒体平台,来自四面八方的阳台劳动智慧受到点名鼓励,在展览现场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生僻疏离的未来幻想,此时就在一只只菜盆花缸组成的邻里生活中。一墙之隔的影像作品《接驳之地》作为阳台共创项目的延展诗,刚好应景。《接驳之地》记录了北京、上海、重庆三地阳台上野蛮生长的平民才智,作品是展览的开始也是结尾。从日出到日落,周而复始…… 民间的勇敢者层出不穷——你的姥姥,或者邻居的“姥姥”或许都是这样的勇敢者。


 

参考文献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457页

[2]Fargione, Daniela. "Utopian and Dystopian Meals: Food Art, Gastropolitics and the Anthropocene,” in COSMO: Comparative Studies in Modernism, December 2019

[3]周赫,赵雪松编,《Sight 专栏|陈小文: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科技,但是所有人都拥有肉身》,凤凰艺术

[4]侯瀚如,《梁绍基推介词 面向艺术与科学的新界面》,《美术文献》, 2016年

[5]周融荣,《科幻是一种工作方式(下):对科学史的视觉试探与边界诚实》,凤凰艺术

[6]Julia Watson. Lo—TEK Design by Radical Indigenism. TASCHEN, 2019

[7]闫作雷, 《从“群众科学”到“民科”: 新时期科幻的一个侧面》,《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6期


 

作者

漠娜,策展人,(准)写作者,哄空间主理人。生活于北京和成都。


展览信息:“勇敢者的阳台——营养、材料与未来生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22年4月27日至8月28日。


文中图片由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和本文作者提供。

感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对本文稿酬的支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