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批评》是创建于2021年的当代艺术写作平台。我们聚拢华语写作者与阅读者,推动华语社群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为艺术写作开拓跨越文化边界、鼓励思辨的公共空间。
《歧路批评》编辑部位于伦敦、上海和互联网空间,成员为刘伟田、黄梓耘、聂小依。
Qilu Criticism is an independent online forum formed in 2021 to expand spaces for critical discussions o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ese. The name 'qilu' translates in English as both transversal and alternative. We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contributors to publish reviews, critical essays, interviews, and other forms of art writing, bringing together writers and readers in a community of critical ima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at cuts across borders and boundaries.
Based in London, Shanghai, and digital space, current members of Qilu's editorial team are Weitian Liu, Cindy Ziyun Huang, Xiaoyi Nie.
版块介绍
[特稿]由编辑部共同选题策划,以中长篇文章和对谈为主要形式,深入讨论具体议题。这个版块将会围绕多个主题展开,不定期地持续更新内容。
[评论]评论关注与华语和华人境况相关的当代艺术事件,鼓励写作者围绕它们展开讨论 。评论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展览、事件、现象、出版物等。
[我睡着时写的]强调去学术化,希望催化更多以感受和情绪为中心的关于艺术的写作,跳出理论和理性的限制。关于这个版块的详细介绍可以在我们先前发布的征稿启事里看到。
[信笺]收集、发表来自读者的任何回应。不论是日常生活中潦草写下的一两句展览观后感,或是深思熟虑之后对某件作品的评价,甚至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的只言片语,我们都期待你的分享。[信笺]将根据来信的篇幅以单篇或合集的方式进行推送。如果你不希望我们公开展示你的来信,请在邮件中注明。
[资讯分享]会不定期发布编辑部精选的艺术讯息,例如新闻、展讯、艺术刊物介绍、国内外驻留机会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资源的共享为大家提供更多灵活探索、主动搜寻信息的可能性。
投稿指南
《歧路批评》的所有版块都接受投稿,投稿前请先熟悉不同版块的定位以及征稿要求。除了已经完成的稿件,我们也欢迎你带着初步写作方案与计划来和我们讨论。
投稿时请在邮件标题注明“投稿”及版块名称,文稿请以word格式作为附件发送。
如果你发送的是写作方案,请试着在300字的篇幅内介绍你的想法。如果你不确定应该如何介绍,欢迎使用以下的模板:
文章标题:
文章介绍:
文章类型:
相关链接/文献:
如果你想为[资讯分享]版块提供信息,请在邮件标题注明“资讯”,我们会将收到的信息作为[资讯分享]的参考。
我们要求写作者自行解决稿件中涉及的图片的使用授权问题。请在投稿邮件中说明图片的来源以及获取方式。
编辑部会在收到稿件后的一周内回复邮件。请勿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qilucriticism@163.com 或 qilucriticism@gmail.com
如果有其他疑问,请通过上面的邮箱联系我们。
稿酬标准
自2022年起,《歧路批评》获得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资助,基金会将代为支付评论版块投稿与特稿版块约稿作者的稿酬。这是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常规项目资助之外的一次资助,旨在支持青年批评家的成长,也是《歧路批评》获得的第一笔公共资助。我们衷心感谢基金会的信任和支持。具体稿酬标准如下(税前):
[评论]版块投稿稿酬:950元/篇(2000字左右)
[特稿]版块约稿稿酬:1500元/篇 (字数不限)
如果你有关于投稿的疑问和想法,或是有信息要与我们分享,欢迎通过邮件联络。我们的邮箱是qilucriticism@163.com或者qilucriticism@gmail.com。
欢迎在instagram上关注我们 (@qilucriticism)。